武汉防静电工作台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国际社会赋予了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正因如此,部分人开始感到自豪,认为我们在全球基建领域无可匹敌。然而,实际上我们这一代的基建发展虽然迅猛,但只能算是第二代基建狂魔,许多方面与美国的第一代基建狂魔相比,仍有不小差距。美国便是这个第一代基建狂魔的代表。
美国的基建发展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浪潮。第一次始于1860年,林肯总统上任后,美国面临着西部扩张带来的挑战。虽然西部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缺乏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这使得美国的交通体系不连贯。林肯意识到,交通不畅会严重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因此他提出了建设铁路的宏大计划。经过十年的努力,美国成功修建了贯穿东西的联合太平洋铁路,最终实现了林肯的构想。接着,20年的时间里,4条主要铁路干线相继完成,极大地促进了全国铁路网络的发展。
到1910年,全美铁路总里程已经达到了35.3万英里(约56.6万公里),几乎每年都在增加1.1万公里。这个壮丽的成就激励了孙中山,他在《建国方略》中提到,计划在10年内修建20万公里铁路,这一设想曾被人当作笑话,但实际上,正是美国人实现了这一目标。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的基建热潮再次升温。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大桥连接东西,水坝蓄水发电,整个美国犹如一个巨大的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1931年4月,位于纽约的帝国大厦完工,高381米,曾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直到41年后才被超过。其建设过程非常紧凑,从开工到竣工仅用了410天,平均每周建造两层半。
1936年3月,胡佛水坝也正式投入使用,成为美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高达221米,消耗了333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装机容量达到2208兆瓦,足以为洛杉矶的1000万市民提供电力。而且,这个宏伟的工程提前两年完工,堪称奇迹。
1937年5月,金门大桥的建成更是让世界瞩目。全长2780米,桥塔高343米,这座雄伟的桥梁不仅克服了众多技术难题,还成为了全球桥梁建设的一座里程碑。倘若此时有中国人来到美国,他们定会惊叹于两国之间巨大的差距。当帝国大厦竣工时,红军仍在进行第二次围剿;胡佛水坝投入使用时,红军刚完成长征;而金门大桥通车时,红军西路军已经在西征途中遭遇了惨败。那时,谁能预见到中国会成为今天的“基建狂魔”?
时至今日,胡佛水坝依然是世界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见证了美国基建辉煌的历史。
1952年,艾森豪威尔总统上任后,掀起了美国第三轮基建浪潮,重点建设全国高速公路网。在艾森豪威尔还是美军中校时,他曾独自驾车横跨美国东西海岸,路途中的糟糕公路让他深受震动。这次亲身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将改善公路网作为一个长期目标,而这一计划也持续了近40年之久。
截至2021年底,美国铁路总里程已达41万公里,而中国为16万公里;美国公路总里程达到560万公里,而中国为440万公里;美国有15000个机场,而中国的数量不到1000个。这些差距凸显出,尽管中国近年来在基建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未赶超美国这个基建狂魔的积淀。
不过,我们也不必因此感到气馁。美国的基建热潮已经持续了150年,而我们才刚开始起步。美国的基础设施如今面临老化,无法进行大规模的重建,而中国正在迎头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完全有机会在基建方面超越美国。
基建是一个国家的硬实力,它代表了国家的战略眼光、决策能力、科技创新、生产能力以及动员和执行能力。掌握这些能力后,无论是在基建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都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就。因此,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成为全球基建之最的,将会是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