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乐丝袜从小在大人的影响下与评书结缘的他,4岁听的是《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
高考文章爆火后,接受媒体采访,被要求传授高考写作经验时,他反而清醒冷静地告诫别人不要轻易模仿,发挥自己的特长就好。
毕业后签约中国青年报,当记者期间,不畏强权,敢说敢写,一篇报道地沟油的文章轰动全国。
之后就职阿里,从天猫公关总监、双十一发言人,到银泰商业助理总裁、阿里巴巴新零售工程部总监。后任360集团公关副总裁,北京奇虎360公益基金会法定代表人。目前任百度公关负责人。
蒋昕捷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但也离不开父母从小对他的支持和培养。
关于如何培养一生优秀的孩子,人民日报曾从“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理解孩子的真实诉求,尊重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个角度,总结了4个教育的黄金法则:
母亲看到后,并没有太多责骂,而是把已经被混合的大米绿豆全部买回家,让孩子一粒一粒自己挑出来。
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多采用自然教育法,少用人为惩罚。”
比如,吃饭时间到了,孩子还在玩游戏,怎么也叫不动。那错过了吃饭时间,就只能饿肚子。
而“人为惩罚”,是让孩子承担“间接后果”。比如,孩子不吃饭,父母却告诉他如果不吃饭,周末就不许孩子去打篮球。
“直接后果”是让孩子能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间接后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
在孩子做错事后,如果立马能体验到犯错的后果,那这件事在他的脑海中记忆会非常深刻,自然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自然惩罚,是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后,能够反思,纠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因为恐惧,而不敢再犯错。
热播剧《加油!妈妈》中的中学生小夫,因为弟弟从小身体不好,妈妈对弟弟的关注比较多,再加上学业上的不顺心,所以在他的内心,一直认为妈妈不爱自己。
小小年纪的他,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无助,只能用一次次叛逆的行为,来赢得妈妈的目光。
之后父母闹离婚,小夫误以为母亲要抛弃自己,于是,他支走了父母和弟弟,想要放火自杀。
原来他一直误会妈妈只爱弟弟,原来看起来优秀的大儿子,也会对自己不自信,原来他一直要的只是妈妈对他的关注和爱。
痛心疾首地反思自己后,妈妈一遍遍向儿子表达对他的爱和在乎,两人最终解开误会后互相和解。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个负面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正面动机。”
当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可以多扮演“南风”的角色,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多走近孩子,多“听”孩子的真实诉求。
一边恭喜,这位妈妈一边引导孩子,既然要地瓜,那就要烤得又香又软又甜又美味,只要做到这些,她就会为孩子感到骄傲。
那么长大后,当孩子在学业中有了新的梦想时,才会放心大胆地追逐自己人生的真正梦想。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重要他人”,指在个体社会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当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时,即使它和你对孩子的规划,有些格格不入,也请先赞同,因为孩子的成长是变化的过程,想法和选择,会随着阅历增加而迭代。
他此刻的想法,不一定能决定他的一生,但你对待他此刻想法的态度,却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科学的培养习惯方式:让孩子明白养成好习惯是为了什么,引导孩子主动培养习惯。还有,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通过阶段性的正向回馈,让孩子持续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直到有一次,我和她一起看纪录片,她问我讲解纪录片的人为什么懂那么多知识。
没想到,听完我的话,女儿就跑去书架那儿翻书,还对我说:“妈妈,我也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从那以后,我经常会刻意在她面前强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意无意带一句,想要成为有知识的人,就需要多读书。
其实这件事中,关键点在于,孩子对读书这件事,有了清晰的目标,当她知道这个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后,不用我催,自己就会主动去做这件事。
真正促使孩子持续做一件事的原因,是因为在他的内心,认定这样做是正确的,这样做才能达到目标。
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带来什么?带着目的去强化这个习惯,孩子自然就有了坚持好习惯的动力。
当孩子犯错时,如果我们能控制自己不发火,不让当下的错误牵连其他的事情,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汲取经验;
当孩子出问题时,如果我们能不把关注点只放在问题上,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问题;
当孩子的选择和我们的期待不一致时,如果我们能克制自己的意见,尊重孩子的意愿;
当给孩子培养习惯时,如果我们能做到,不强迫他重复一个“动作”,而是引导孩子明确培养好习惯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