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故事在太行山脉的怀抱中,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西丰村黑龙庙自然村诞生了一位人物——郭玉守。1926年4月,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少年时便因父亲重病失去劳动力而挑起家庭重担,生活的磨难锤炼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39年,郭玉守积极参与中共林安汤淇中心县委第一次党代会的警戒工作,革命的火种在他心中点燃。1944年10月,他全身心投入革命工作,不仅在村里热情接待八路军和地方工作人员,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还在同年秋收后在黑龙庙创办学校,成为第一任教师。办学条件艰苦,他边教边学,白天教书,晚上向老师请教,先学会再教学生。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学生后来参加了建设新中国的革命工作。
1945年10月,郭玉守正式踏上革命征途,1947年8月加入中国。他曾在林县干部学校和临淇豫北联中学习,后担任林县临淇区联合学区校长、区文教助理员等职务。
1949年,郭玉守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随军南下,担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三中队区财粮助理员。南下途中,他历经艰险,面对敌机轰炸和土匪骚扰毫不退缩。在苏州待命时,因小疝气被安排到收容队。
1949年8月,郭玉守抵达福建,同年9月进入漳州。1950年5月12日东山解放当日,他和县委机关进驻岛上,迅速开展组建政权、宣传政策、安抚群众等工作,稳定局势。剿匪阶段,他忙碌于危险的斗争中,最终平安度过。
1950年7月中旬,郭玉守担任第四区(古雷)区长,与东山县人民政府工作队联合举办青年培训班,培养当地积极分子,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工作队还成功争取到盐警总队第一大队起义。
1950年,在漳州协和医院,郭玉守经历惊险手术。医院条件简陋,手术中突遇空袭警报,医护人员躲进防空洞,他独自躺在手术台上。空袭解除后,他坚决要求继续手术,忍着剧痛完成手术。伤口未愈,他便要求出院投入工作。
1950年7月19日中共东山县四区区长郭玉守(前排左一)、江岚(前排左二)、县委书记郭丹(前排右二)、郭丹爱人赵锋(前排右一站立者)、县长张书田(前排右三)、郭丹警卫员宋福义(前排右蹲坐持枪者)等人在东山岛合影。(修复后)
1951年镇反期间,郭玉守在押解犯人过程中,凭借精准射击震慑犯人,确保押解过程秩序井然。
1953年7月16日,郭玉守参与东山保卫战,这是他一生中最大战役。战斗持续两天一夜,军队出动一万多兵力,企图。解放军公安80团、31军、28军、41军增援部队共同抗击。东山县工委、县政府组织各乡镇自卫队等积极参战。最终,东山保卫战获得全面胜利,消灭部队三千多人。战斗结束后,郭玉守负责收集转移的物资经清点无损失,受到县委、省供销社的表彰。
1955年2月,郭玉守参加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学习,系统提升专业素养。1956年2月起,历任福建省供销合作总社计划处储运科科长、处党支部书记等职,逐步成长为供销系统的骨干力量。
1958年调入三明组建三明重型机械厂,担任首任采运科科长,推动地方供销体系优化。1960年任三明市供销合作社主任期间,进一步强化产业协作,参与社教运动,深入基层调研与教育整顿,为区域经济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当得知林县人民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时,郭玉守虽身处福建,仍尽力协调当地百姓倾力相助,调拨杂木棍和地瓜米(红薯加工成的小块或碎粒状食品)等物资接续民生所需,为红旗渠建设注入温暖力量。
1964年升任三明地区三明市副市长、市革委会副主任,统筹市财贸系统、生产指挥处,并主导“四个面向”、征兵办、市菜篮子工程等民生与经济核心工作,以务实作风保障城市发展大局。
1978年7月,郭玉守历任建宁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持工作)、党组书记等职,面对建莲产业困局,他依托供销系统经验,创新思路,通过置换化肥、提出奖励机制、选派技术骨干等举措,推动建莲产业实现跨越式增长。
郭玉守与谷文昌这对老战友的革命情谊,始于太行山抗击日伪军扫荡时期,并肩作战的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年随军南下时,两人共事于第五大队第三中队,枪林弹雨中淬炼出生死情谊;1953年东山保卫战的血与火中,他们再度并肩,让战友情升华为“同生共死”的革命情谊。特殊年代,谷文昌被下放三明宁化县,每逢往返省城与宁化,必会驻足郭玉守家中小憩,共度艰难时光。
2012年10月,漳州市史英萍家,长江支队南下福建省干部王治国(左一)和郭玉守(中)两位老战友携手看望谷文昌爱人史英萍(右一)。
郭玉守用一生践行人的初心使命,其家风传承犹如山涧清泉。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他始终坚守信仰不动摇。在家庭领域,他严于律己,主动劝退身为正式职工的妻子,让其放弃工作分担国家压力;坚持让妻子从事社区义务工作二十余年。家中家具多为单位淘汰旧物,一家老小的衣物包装用的都是纸箱,却始终拒绝以权谋私。离休后仍坚持“公药不私取”原则,为家人立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家规。
郭玉守始终心系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其毕生实践印证了一名员的初心使命。从西丰村启程,他投身福建解放与建设,又扎根东山县奉献半生,将奋斗足迹镌刻在祖国东南热土。他以赤子丹心诠释忠诚本色,用担当实干书写家国情怀,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指引后人。其无私奉献、坚韧执着的品格,已成为新时代奋进路上不灭的精神灯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辉煌历程中,有一支队伍承载着非凡的使命与崇高的荣耀,它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这支队伍的根基深深扎根于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太行与太岳两大革命圣地,由英勇的老红军、坚韧的老八路以及解放区内杰出的地方干部和军队与地方武装的精英骨干共同铸就,肩负着接管新解放区政权、开启新时代的重任。
在这支光荣的队伍中,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身先士卒的领导者。中共林县县委书记马兴元,在1949年1月便率先垂范,主动报名南下,他的英勇行为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的积极参与热情。林县12个行政区积极响应,几乎每区都贡献了一半的干部,总数达到了114人。这些关键人物包括:马兴元(兼任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组织部长)、蔡良承(组织部长)、郭丹(宣传部长)、杨保成(县委秘书)、郭景周(副县长)、董清晨(县委社会部部长),以及谷文昌、罗全贵、张全金、王虎、刘成水、袁万昌、王永邦等杰出干部。他们毅然踏上了南下的征途,被编入南下区党委第五地委。此外,还有11位巾帼英雄,如郑惠兰、王蓉香、赵锋、李月英、栗秀琴等,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随长江支队南下的还有林县籍在汤阴工作的杨廷英、郭有藩,在淇县工作的李宋保,以及长江支队警卫连的林州籍士兵张春山、李官全等34人。同时期,还有冀南三地委委员兼河北省成磁县县委书记万达、李富华等林县籍干部,他们则从河北省南下湖南,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长江支队的南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历经9个月行军,艰苦跋涉6000里,途经8个省(山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65个县,穿越了千山万水,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种种困难,终于到达了目的地——福建龙溪地区。
当时的南下干部绝大多数是二十刚出头的小伙子、大姑娘,当年风华正茂的优秀太行、太岳儿女,如今大多已离世,160多位林县籍南下队员将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永远献给了福建人民。
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作为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胜利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见证,其组建与南下历程,不仅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更彰显了中国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的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