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夏瑶春节过后,郑州市民张女士心里暖暖的,她刚刚完成了《哪吒2》的第三次观影。说实话,这不仅是为了被震撼视听特效吸引,更因为在每场电影开播前,她都收获了一些珍贵的科学知识。电影前的小视频时间,仿佛是影院特别为观众准备的‘科学彩蛋’。这些视频介绍了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等重要领域,深深影响了她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故事,看看科普与光影如何交织,提升了我们生活的质量。
今年的春节假期,张女士抱着孙儿,与家人一起享受了一场场精彩的影片。在这些影片的前面,每次都播放了精心制作的科普视频。她特别提到了其中一段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讲述了如何正确处理木耳的相关知识。“我以前为了节省时间,都是把木耳提前泡发,看到视频才意识到这样做其实存在风险。”张女士说,感受到这些专业知识的渗透后,她对木耳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也因此,她在家人与朋友之间积极传播该知识,成了小小的科普推广者。
同样感受深刻的还有河南省的首席科普专家、一级美术师沈国卿。他在观影期间也享受到了‘科普+光影’的新模式。他表示,影院凭借其天然的“注意力强制聚焦”属性,使得科普内容在强调集体观看的环境下,能大大提升观众对科学知识的留存率。真是一个让人刮目相看的新理念!
这一创新的想法起源于2021年12月。当时,河南省科协与省电影局共同启动了“公益科普进影院”的活动,号召全省100多家影院积极响应,建立起常态化的科普服务机制。这一行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科普意识,也为影院创造了崭新的文化消费路径。
伴随着这一活动的推进,2022年河南省不仅进行了公益科普进影院示范单位的揭牌仪式,更响亮宣告科普内容在影厅的常态化播放。以河南好莱坞影院管理有限公司为例,旗下33家影院的264个影厅,每天都要播放1700多次科普视频,覆盖的观众人数达到400多万。这真的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那么为什么要在这种闲置的观影时间内植入科普内容呢?刘燕告诉我们,影院候场的5-10分钟恰好属于人们注意力相对松散的时段,通过播放这些知识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观众的科学素养。影院不再只是单纯的娱乐场所,而是正在逐步向知识基础设施转型,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普模式。
为了丰富这些科普内容,河南省科协建立了公益科普资源库,整合了大量优质的科普资源,为影院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这个资源库,团队制作的科普视频已经在地铁、影院等多个场所开始推广,形成了全方位的科普宣传。这无疑在提升居民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为普通人在生活中提供了实用帮助。
随着科普的需求不断上升,创作更高质量的科普作品成为了当务之急。科普创作者需要紧密结合观众的习惯和生活需求,深入浅出地提供科学知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的项目负责人邢娜分享了他们一个小的成功案例:团队通过观众反馈,改进视频内容,不断提升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与知识吸收率。
综合来看,‘科普+光影’的结合,既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交融,也是一种对公共服务创新模式的探索。它启发我们:现代社会中知识的传播层出不穷,如何更高效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大众,关乎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
你觉得在你观看电影前,能够获得科学知识还有哪些创新渠道呢?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惊喜与收获吧!你的观点,也可能成为下一个“彩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